央广网北京7月30日消息(记者邵蓝洁)7月30日上午,市场监管总局召开中国企业信用指数新闻发布会。2024年1~6月中国企业信用指数分别为159.23、158.75、159.01、158.70、159.13、158.85,指数整体高于2023年度水平,在159点上下波动、处在合理区间,2024年一季度指数为159.00、二季度指数为158.90,2024年上半年指数为158.95,表明全国企业信用水平“总体平稳、波动调整”。
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作为年度信用指数的编制单位,也承担着每月发布PMI(采购经理指数)的任务,中国企业信用指数与PMI是怎样的关系?
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助理胡大剑表示,中国企业信用指数和PMI虽然都是经济领域的重要指标,但它们关注的焦点和应用场景有所不同。
胡大剑解释,PMI主要用于反映制造业和非制造业的景气程度和发展趋势。它通过采购经理视角,判断企业生产、订单、库存和供应商配送等指数表的变化趋势,从而为研判宏观经济景气程度提供一个参考依据。PMI对于经济周期和景气周期的短期预测具有重要参考意义。企业信用指数则更多关注企业的信用状况、经营风险和市场活力。它通过评估企业的财务状况、履约能力、社会责任执行情况等因素,为政府、金融机构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企业信用和经营风险的评估依据。企业信用指数的核心作用是增强市场信任、优化金融服务和促进企业发展。
在他看来,尽管两者的关注点不同,但它们在经济运行中有一定联系。“例如,如果企业信用指数稳中有升,说明企业的信用状况有所改善,会带动相应的供应链活动趋于改善,侧面反映企业经营活动向好,进而反映企业所在行业的景气度上升,会体现在PMI的上升;反之,PMI持续在50%以下,意味着经济活动处于收缩状态,企业所在行业景气度下降,会导致企业经营风险有上升的可能,进而影响其信用表现。”
胡大剑认为,企业信用指数与PMI可以视为经济运行状况的互补指标,它们共同作用于宏观经济的分析与评估,帮助政策制定者、分析师等全面理解经济的复杂性和多维度变化,及时调整策略以应对经济波动。通过综合考虑这两个指标,经济决策者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市场趋势,做出基于真实经济状况的动态调整。
